9月16、17日“两岸文学发展研讨会”在台湾举行。一时间,内地研究台湾文学的新锐学者强烈震撼台湾文坛,引起了台湾文学界的瞩目和关注。
据台湾《联合报》的报道,1945年以后从内地来台的文化人中,有一些回了内地,像雷石榆、骆驼英等;有一些留了下来,像台静农、歌雷、何欣等。
这里面何欣成了台湾重要的文学评论家,终其一生热爱台湾文学,其他大都只能把各自的台湾文学经验转化成人生的一种记忆。
改革开放前,内地不太可能有很多的台湾文学研究,一些文学现象被当作情报资料看。1979年以后,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,为了加强对台湾的认识,内地开始越来越多地介绍、选刊、评论台湾文学。初期的诉求以 怀乡 、 爱国 一类为主题,但当这一块领域从现当代中国文学的大范畴独立出来,其主题便由点而线而面,逐渐扩大并深化。一位日本学者说,1980年以前,他完全不知有台湾文学的存在,后来看到内地学者不断地有研究成果出现,他才关心并研究起台湾文学来。
目前内地对台湾文学的研究,大都以台港并称,或把它纳入世界华文文学的领域来处理,有颇为壮观的队伍,而且新人辈出,许多机构设有相关的研究单位。全国性的团体原有“中华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”,其后又有“中国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会”成立了筹备会,最近一批年轻的学者被约请担任筹备委员,大约有十人,包括社科院的黎湘萍,厦门大学的朱双一、徐学,华侨大学的顾圣皓、暨南大学的费勇、社科院的钟晓毅、汕头大学的吴奕、复旦大学的朱文华、南京大学的刘俊以及山东大学的黄万华。在这群新锐身上,对台湾文学的研究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。
这八位年轻学者中有三位到台湾参加9月16、17日举行的“两岸文学发展研讨会”,最年轻的是刘俊(1964-),他的博士论文研究白先勇,《悲悯情怀———白先勇评传》在海峡两岸都出版,在这个基础上,研究领域逐渐开拓。然后是黎湘萍(1958-),他也是研究台湾文学取得博士学位,论文已正式出版,书名叫《台湾的忧郁》。稍长的朱双一(1952-),得地利之便,又勤于治学,曾参与许多有关台湾文学评论的撰述计划,近著《近二十年台湾文学脉流》是海峡两岸有关8、90年代台湾新时代文学研究的第一本系统的论著。
比较来说,年龄介乎朱、黎之间的陈思和(1954-)则是现当代的专家,他现任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,学术声望很高,由于希望对新文学有一个“整体观”,主张民间立场,参与重写文学史运动,使他对台湾新文学早期的历史、新近的同志文学、环保文学都曾做过探索,这一次提出海洋题材写作,值得注意。
陈思和已数度去台湾搜集文学资料,40年代出生的章亚昕(1949-)、曹惠民(1946-)则是首次到台湾。章亚昕是山东社科院研究员,以诗为业,和台湾诗坛素有往来,编过台港诗选,最近刚完成一部套书中台湾诗歌部分的编选。曹惠民是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,他原来也做现代,近年提出“中华文学”的大概念,以“多元共生”的视角看各区域(台港及海外)的华文文学。他同时负责苏州大学的“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”。
中国社科院的杨匡汉(1940-)和福建省社科院的刘登翰(1937-)在诗歌的领域都有很好的科研成果。刘登翰近年组成编撰队伍陆续完成《台湾文学史》、《香港文学史》、《澳门文学概观》都备受重视;杨匡汉最近编辑《扬子江和阿里山的对话》出版,针对海峡两岸文学进行文化比较,对台湾文学研究颇有启发性。
随着海峡两岸交流日愈频繁,资料取得愈加便利,内地学界对台湾文学的研究肯定会呈现和以往不一样的景观。
中华读书网同登
(http://www.cReader.com2000-09-22/21:46)